最近《中国诗词大会》热火朝天,想必你一定很熟悉“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,灯火阑珊处”这句词,但未必还记得这首词的上阕,那便是:
东风夜放花千树,更吹落,星如雨。
宝马雕车香满路,凤箫声动,玉壶光转,一夜鱼龙舞。
这就是辛弃疾的《青玉案·元夕》。
没错,元宵节来啦!
但是,元宵节的到来也间接的提醒大家:假期余额不足啦!!!请容许小编先问上大家几个问题:
成绩查了没?
作业写了没?
带回去的书看了没?
寒假前制定的计划完成没?
新学期的计划制定没?
言归正传,元宵节也叫“上元节”、“春灯节”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,加上吃元宵的习俗,这个节日就和团圆两个字牢牢地联系起来。大家一定很好奇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,现在小编就告诉大家元宵节是怎么来的,都有哪些习俗。
有关元宵节来历的说法多种多样,其中三种说法流传较广。
说法一:
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“平吕”而设。相传吕后一系在吕后死后害怕大全旁落,密谋叛乱,宗室齐王刘襄联合开国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“诸吕之乱”。平乱之后,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,称汉文帝。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,便把平息“诸吕之乱”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、普天同庆的日子,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,以示庆祝。
说法二:
元宵节又称“上元节”,据道教的“三元说”,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,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,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。主管上、中、下三元的分别为天、地、人三官,天官喜乐,故上元节要燃灯。元宵燃灯放烟火的习俗就是从这个说法来的。
说法三:
元宵节起源于“火把节”,汉代民众在乡间持火把驱赶虫兽,希望减轻虫害,祈祷获得好收成。直到今天,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,成群结队高举火把跳舞,参加者足达数万,从昏达旦,至晦而罢。随着时代变迁,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变化,火把也逐渐变为了彩灯。
关于元宵节的习俗,大部分地方有吃元宵、观花灯、猜灯谜,还有擂鼓、舞龙、舞狮等活动,但南北各地风俗也有各自独特之处。
吃汤圆:
吃“汤圆”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。汤圆,又名“汤团”、“元宵”。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,当时的汤圆称“浮圆子”,亦称“汤圆子”、“乳糖圆子”、“汤丸”、“汤团”,生意人则美其名曰:“元宝”。如今,北方叫元宵,南方称汤圆。元宵依馅论,分有馅和无馅两种,有馅元宵又有咸、甜、荤、素之分。
猜灯谜:
玩灯笼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项目。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,也叫灯虎。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,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,并有谜格24种,常用的有卷帘、秋千、求凤等格,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。
赏花灯:
汉明帝永平年间,因明帝提倡佛法,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,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,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,是参佛的吉日良辰。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,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“燃灯表佛”。此后,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。
踩高跷:
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。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,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。表演者扮相滑稽,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。南方的高跷,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,如关公、张飞、吕洞宾、何仙姑等等。他们边演边唱,生动活泼,逗笑取乐,如履平地。
舞狮子:
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,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,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。其起源于三国时期,据说它最早从西域传入,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,随着佛教传入中国,舞狮也传入了中国。也有人认为它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,后来传入民间,两种说法在今天已很难判断是非。
元宵节自古也是诗人吟咏的对象,关于元宵节的诗句也是不胜枚举,比如:
去年元夜时,花市灯如昼。
——欧阳修《生查子·元夕》
火树银花合,星桥铁锁开。
——苏味道《正月十五夜》
听元宵,今岁嗟呀,愁也千家,怨也千家。
听元宵,往岁喧哗,歌也千家,舞也千家。
——王磐《古蟾宫·元宵》
五更钟动笙歌散,十里月明灯火稀。
——贺铸《思越人·紫府东风放夜时》
袨服华妆着处逢,六街灯火闹儿童。
——元好问《京都元夕》
箫鼓喧,人影参差,满路飘香麝。
——周邦彦《解语花·上元》
帐底吹笙香吐麝,更无一点尘随马。
——苏轼《蝶恋花·密州上元》
见说马家滴粉好,试灯风里卖元宵。
——符曾《上元竹枝词》
月色灯山满帝都,香车宝盖隘通衢。
——李商隐《观灯乐行》
快到文尾了,小编就留几个灯谜,给大家的元宵节助兴,且先猜猜,不要急着百度哦,历院的才子佳人们,如果你知道答案就在评论区告诉小编吧!
1.无边落木萧萧下(打一朝代名)
2.双喜临门(打一中国地名)
3.北平解放之后(打四川一地名)
4.二三四五六七八九(打一成语)
5.首尔来函(打一历史人物)
6.赴欧洲学习(打一历史人物)
7.风乍起,吹起一池春水
(打一网络平台)
8.大禹称王(打一节气)
9.兔子请老虎(打一成语)
10.爷爷当先锋(打一南北朝人物)
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
责任编辑/李明璇
审核/程小凤
评论列表